NEWS
紧密跟随国家产业指导及技术发展
弱电猫 安防系统中的红外对射、人体感应探测器,它们是如何检测异常情况并传递信号的,属于弱电系统的哪个分支?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数:13

文章头.jpg

安防系统中的红外对射、人体感应探测器,它们是如何检测异常情况并传递信号的,属于弱电系统的哪个分支?

image.png

在现代安全防范体系中,弱电系统如同安防网络的 “神经脉络”,承担着信息采集、传输与处理的关键职能。红外对射探测器与人体感应探测器作为前端感知设备的核心成员,凭借精准的异常检测能力与高效的信号传递机制,成为建筑安防、园区防护、家庭安保等场景中不可或缺的 “第一道防线”。本文将从检测原理、信号传递流程两大维度,深入解析这两类探测器的工作机制,并明确其在弱电系统中的归属分支,为理解安防系统的技术架构提供清晰参考。

一、安防探测器与弱电系统的关联:从 “感知” 到 “联动” 的技术基础

在明确红外对射与人体感应探测器的具体功能前,需先厘清其与弱电系统的核心关联。弱电系统通常指交流电压在 36V 以下或直流电压在 24V 以下的电气系统,区别于强电系统的动力传输属性,其核心价值在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而安防系统作为弱电系统的重要应用领域,可细分为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更等子系统,红外对射与人体感应探测器正属于 “入侵报警子系统” 的前端感知设备,是实现 “异常情况早发现、早预警” 的技术核心。

从技术逻辑来看,这两类探测器的工作流程可概括为 “感知异常→转化信号→传递信息→触发联动” 四个环节,整个过程完全依赖弱电系统的低电压供电与信号传输网络,无需强电介入,既保证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也降低了能耗与安装复杂度。接下来,将分别解析二者的检测原理与信号传递机制,揭示其 “精准识别异常” 的技术细节。

二、红外对射探测器:“无形光束” 构建的边界防护网

红外对射探测器,全称为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其核心设计思路是通过发射与接收红外光束,构建一道 “无形的防护边界”,当光束被遮挡时,即判定为 “异常入侵” 并触发报警。该设备广泛应用于围墙、栅栏、窗户、阳台等需要明确防护边界的场景,可根据防护距离分为室内短距型(10-50 米)与室外长距型(50-200 米),部分工业级产品甚至可实现 500 米以上的远距离防护。

(一)异常检测原理:基于 “光束阻断” 的物理识别

红外对射探测器由发射端接收端两部分组成,二者需成对安装且保持光路对齐,其检测逻辑基于 “红外光束的连续性是否被破坏”,具体原理可分为三个步骤:

1. 红外光束发射:发射端内置高稳定性的红外发光二极管(LED),在低电压(通常为 12V DC)供电下,持续发射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一般为 940nm,属于不可见光,避免对人眼造成干扰)。为提升抗干扰能力,发射端会对红外光进行 “脉冲调制”,即按照固定频率(如 1kHz)周期性发射光束,而非持续恒定发光,这一设计可有效过滤太阳光、灯光等环境杂光的干扰。

2. 光束接收与验证:接收端内置红外光敏三极管,其核心功能是接收发射端传来的调制红外光,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同时,接收端内置的信号处理芯片会对电信号进行 “频率验证”—— 只有当接收的电信号频率与发射端的调制频率完全匹配时,才判定为 “有效光束”,若频率不匹配(如环境杂光),则直接过滤,避免误报警。

3. 异常判定触发:当接收端持续接收到有效光束时,设备处于 “正常警戒状态”;若有人员、物体等遮挡物闯入光路,导致光束被阻断,接收端会在极短时间内(通常为 0.1-0.5 秒)检测到有效信号消失,此时信号处理芯片立即判定为 “异常入侵”,触发内部的报警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为提升防护可靠性,部分高端红外对射探测器采用 “多光束设计”(如 2 光束、4 光束),即发射端同时发射多道平行红外光束,只有当多道光束同时被阻断时才触发报警,可有效避免落叶、飞鸟等小物体遮挡单光束导致的误报,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

(二)信号传递流程:从 “本地触发” 到 “系统联动” 的弱电传输

红外对射探测器检测到异常后,需将报警信号传递至后端的报警主机或安防管理平台,整个过程依赖弱电系统的信号传输网络,具体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 本地信号转化:探测器内部的信号处理芯片判定异常后,会将 “异常指令” 转化为两种信号 —— 一是本地的声光报警信号(部分设备内置蜂鸣器与指示灯,触发后发出声光提示),二是用于传输的 “开关量信号”(即干接点信号,类似开关的 “通 / 断” 状态,正常时为 “断开”,报警时为 “闭合”)。开关量信号的优势在于抗干扰能力强,可通过普通线缆远距离传输,且无需复杂的信号编码,适合安防系统的快速响应需求。

2. 前端到报警主机的传输:探测器通过 RVV2×0.5 或 RVV2×1.0 规格的弱电线缆(通常为两芯护套线)与报警主机连接,传输开关量信号。传输距离根据线缆规格不同有所差异,普通线缆可支持 100-300 米传输,若超过该距离,可通过加装信号放大器或采用 RS485 总线传输方式(将开关量信号转化为差分信号),延长传输距离至 1000 米以上,满足大型园区、厂区的长距离防护需求。

3. 报警主机的信号处理:报警主机接收到开关量信号后,会进行两项核心操作 —— 一是在本地存储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探测器编号、防护区域等),方便后续查询;二是将报警信号转化为 “数字信号”(如 TCP/IP 协议信号),通过网线或无线模块(如 4G、WiFi)传输至上级的安防管理平台。部分报警主机还具备 “联动控制” 功能,可直接触发关联设备,如开启现场监控摄像头录像、启动声光报警器、关闭出入口门禁等,实现 “报警即处置” 的快速响应。

4. 平台级信号联动:安防管理平台接收到报警主机传来的数字信号后,会在监控界面弹出报警提示(如红色弹窗、声音警报),并显示报警区域的实时监控画面(若关联了摄像头),同时可将报警信息推送至安保人员的手机 APP 或短信终端,确保相关人员第一时间知晓异常情况。部分智慧安防平台还可结合 AI 算法,对报警信号进行二次验证(如通过摄像头图像判断是否为真实入侵),进一步降低误报率。

三、人体感应探测器:“被动感知” 实现的空间入侵识别

与红外对射探测器的 “主动发射光束” 不同,人体感应探测器属于 “被动红外探测器”(PIR 探测器),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感知人体散发的红外线能量变化,识别空间内的 “异常移动”,广泛应用于室内场景(如办公室、住宅、仓库)或半开放空间(如走廊、电梯厅),尤其适合需要隐蔽安装、无明显防护边界的区域。

(一)异常检测原理:基于 “红外能量变化” 的生物识别

人体作为恒温动物,会持续向外界辐射红外线(波长约为 10μm),被动红外探测器正是通过捕捉这一红外能量的 “变化特征” 来判定异常,其核心组件包括菲涅尔透镜热释电传感器信号处理芯片,检测原理可拆解为三个关键步骤:

1. 红外能量聚焦:探测器的正面装有菲涅尔透镜,该透镜并非普通的光学透镜,而是通过特殊的纹路设计,将空间内的红外光线进行 “分区聚焦”—— 它会把探测区域划分为多个交替的 “感应区” 与 “盲区”,当人体在探测区域内移动时,会依次进入不同的感应区与盲区,导致探测器接收到的红外能量呈现 “周期性变化”,而非恒定不变的能量值。这一设计是实现 “移动检测” 的核心,若人体静止在感应区内,探测器不会触发报警,避免了 “误报”。

2. 热释电信号转化:菲涅尔透镜聚焦后的红外光线会投射到内部的热释电传感器上。热释电传感器由特殊的压电材料制成,其特性是 “当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能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微弱的电压信号”(即热释电效应)。当人体移动导致红外能量交替变化时,传感器会输出一系列脉冲式的微弱电压信号(通常为毫伏级,mV),而若没有人体移动,传感器接收到的红外能量恒定,则不会产生电压信号。

3. 异常信号判定: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电压信号会经过探测器内部的放大电路(将信号放大至伏级,V)与滤波电路(过滤环境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杂波),最终传输至信号处理芯片。芯片会对信号的 “幅度” 与 “频率” 进行判断 —— 只有当信号幅度达到 “人体红外辐射的典型值”(约 38℃体温对应的红外能量),且频率符合 “人体移动速度”(通常为 0.3-3 米 / 秒)时,才判定为 “异常入侵”,触发报警;若信号来自宠物(如猫、狗,红外辐射能量较低)或环境干扰(如空调风、阳光直射,信号频率不符合人体移动特征),则会被判定为 “无效信号”,不触发报警。

为进一步提升适应性,部分人体感应探测器还具备 “灵敏度调节” 与 “探测范围调节” 功能 —— 灵敏度调节可控制触发报警所需的红外能量变化阈值(如在宠物较多的场景降低灵敏度),探测范围调节可通过调整透镜角度或传感器位置,将探测区域限定在特定空间(如 10㎡的卧室、20㎡的办公室),满足不同场景的防护需求。

(二)信号传递流程:“短距高效” 的室内安防传输

相较于红外对射探测器的长距传输需求,人体感应探测器主要应用于室内,信号传递流程更侧重 “短距、高效、便捷”,通常以 “开关量信号” 或 “无线信号” 为主,具体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本地信号生成:探测器检测到人体移动后,信号处理芯片会立即生成 “报警开关量信号”(正常时为 “高电平”,报警时为 “低电平”,或反之),同时触发本地的 “静音提示”(部分家用探测器无蜂鸣器,仅通过指示灯提示,避免扰民)。与红外对射探测器不同,人体感应探测器的供电电压更低,通常为 5V DC 或 9V DC,可通过 USB 接口或电池供电,安装更灵活(无需布线,适合租房、临时场所)。

2. 前端到报警主机的传输:室内场景中,探测器与报警主机的传输方式分为 “有线” 与 “无线” 两种:

3. 有线传输:采用 RVV2×0.3 或 RVV2×0.5 规格的细芯弱电线缆,传输距离通常在 50 米以内(满足普通住宅、小型办公室的需求),信号类型为开关量信号,连接简单,稳定性高,适合新建建筑的预埋布线场景。

4. 无线传输:通过 ZigBee、WiFi 或 433MHz 无线模块传输信号,探测器无需布线,仅需电池供电(续航通常为 6-12 个月),可直接与家用智能网关或无线报警主机连接。无线传输的优势在于安装便捷,适合已装修完成、无法布线的场景,但需注意信号遮挡问题(如墙体、金属家具可能影响无线信号强度,需合理规划安装位置)。

5. 报警信号的联动响应:报警主机接收到信号后,除了本地存储与平台上报外,还会根据室内场景的需求触发 “个性化联动”—— 例如,家用场景中,探测器报警后可联动卧室的灯光开启(方便人员查看情况)、智能门锁锁定(防止二次入侵);办公场景中,可联动监控摄像头录像、空调关闭(避免无人时能耗浪费)。部分智能安防系统还支持 “手机远程控制”,用户可通过 APP 查看报警记录、远程解除报警,提升使用便捷性。

四、红外对射与人体感应探测器:同属弱电系统的 “入侵报警分支”

通过前文对两类探测器的技术解析可知,二者虽在检测原理与应用场景上存在差异,但均属于弱电系统中 “入侵报警子系统” 的核心设备,而入侵报警子系统又隶属于弱电系统的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分支(简称 “安防分支”)。

从弱电系统的分类体系来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与 “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并列为四大核心分支,其核心功能是 “通过技术手段防范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具体包括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更、停车场管理等子系统。红外对射与人体感应探测器作为入侵报警子系统的 “前端感知层” 设备,是整个安防分支的 “信息采集源头”—— 若将安防系统比作 “人体”,则这两类探测器如同 “皮肤与神经末梢”,负责感知外界的异常刺激,并将信号传递给 “大脑”(报警主机与管理平台),最终由 “大脑” 下达响应指令(如报警、联动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二者同属入侵报警分支,但在应用场景上形成 “互补”:红外对射探测器侧重 “边界防护”,适合构建 “外部第一道防线”(如围墙、窗户),防止入侵行为从外部发生;人体感应探测器侧重 “空间防护”,适合构建 “内部第二道防线”(如室内房间、走廊),即使入侵行为突破外部边界,也能及时检测到内部的异常移动。二者结合使用,可形成 “边界 + 空间” 的立体化防护网络,大幅提升安防系统的可靠性。

五、结语

红外对射探测器与人体感应探测器,作为弱电安防系统的 “前端哨兵”,分别以 “主动光束阻断” 与 “被动红外感知” 的技术路径,实现了对不同场景异常情况的精准检测。从检测原理来看,前者依赖 “物理光路的连续性”,后者依赖 “生物红外能量的变化”,二者各有所长,适配不同的防护需求;从信号传递来看,均以弱电系统的低电压供电与信号传输网络为基础,通过 “开关量 / 数字信号” 实现从前端到后端的高效联动,确保异常信息第一时间被捕捉与处置。

明确二者在弱电系统 “入侵报警子系统” 的归属,不仅有助于理解安防系统的技术架构,更能为实际安防方案设计提供指导 —— 例如,在园区防护中,可采用 “红外对射(围墙边界)+ 人体感应(室内空间)” 的组合方案;在家庭安防中,可选择 “无线人体感应探测器(卧室、客厅)+ 门窗红外对射探测器(阳台、窗户)” 的搭配,实现 “因地制宜” 的防护设计。

随着弱电技术与 AI、物联网的融合,未来的红外对射与人体感应探测器将朝着 “更智能、更低误报、更便捷” 的方向发展 —— 例如,结合 AI 图像识别的红外对射探测器可区分 “人体遮挡” 与 “物体遮挡”,结合毫米波雷达的人体感应探测器可实现 “静止人体检测”(突破传统被动红外探测器的局限)。这些技术升级,将进一步强化弱电安防系统的 “感知能力”,为构建更安全、更智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供坚实支撑。

公众号加群.png

服务热线:

13135131305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东塘瑞府2楼(总部) 株洲市天元区康桥美郡11栋(分公司)
邮箱:rdm@ruodianmao.com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南弱电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21149号-1  湘ICP备20200211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