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解释了交换机相关的一系列术语,包括交换机的基本概念、传输模式、主要功能、技术标准和高级功能等。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交换机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从而加深对交换机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的理解。
交换机作为网络通信中的核心设备,承担着数据传输、网络拓扑管理、错误校验等重要职责。为了深入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我们有必要掌握一系列与交换机相关的术语。本文将对这些术语进行详细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交换机。
交换机(Switch):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他还有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交换机工作在这一层,能对帧进行操作。
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在媒体接入层使用的地址,即网卡(局域网节点)的物理地址,用于识别主机。
全双工(Full-Duplex):交换机在发送数据的同时也能接收数据,两者同步进行,迟延小、速度快。
半双工(Half-Duplex):一个时间段内只有一个动作发生,如早期对讲机和集线器。
自适应(Auto-Negotiation):使交换机按照一定顺序适应工作速率和工作模式,如100M全双工、100M半双工等。
物理编址:了解每一端口相连设备的MAC地址,并映射存放在交换机缓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网络拓扑结构:通过交换机连接形成的网络结构。
错误校验(CRC检查):对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错误检查,如CRC检查失败则丢弃该帧。
帧序列:确保数据帧按照正确的顺序传输。
流控(Flow Control):遵循IEEE 802.3x标准,当网络拥塞时,网络设备利用预定义的Pause帧进行流控。
IEEE 802.3:以太网标准。
IEEE 802.3u:快速以太网标准。
IEEE 802.3ab:千兆以太网(非屏蔽双绞线)标准。
IEEE 802.3z:千兆以太网(光纤、铜缆)标准。
IEEE 802.1X: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标准。
IEEE 802.1q:VLAN(虚拟局域网)标准。
IEEE 802.1p:流量优先权控制标准。
IEEE 802.1d:生成树协议,用于检测环路并自动断开环路连接。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由一组终端工作站组成的广播域,处于同一VLAN的主机(交换机端口)才能互相通信,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链路汇聚:将多个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带宽的数据传输通道。
广播风暴控制:允许端口对网络上出现的广播风暴进行过滤,防止网络带宽被占用过多。
静态MAC地址表:不受地址老化时间影响,一旦设置,该地址在删除之前将一直有效。
MAC地址过滤:通过配置过滤地址,允许交换机对不期望转发的数据帧进行过滤。
端口安全:当某个端口启用端口安全后,该端口将不学习新的MAC地址,并且只转发已学习到的MAC地址的数据帧。
带宽限制:可以对每个端口的输入输出数据传输速率进行限制。
端口监控:将被监控端口的报文复制到监控端口,用于网络监控和故障排除。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用于远程监视和配置网络设备的协议。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用于管理组播通信的协议,通过交换机、组播路由器和支持IGMP的主机实现。
交换机作为网络通信中的关键设备,其相关术语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到高级功能的各个方面。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术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为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本文提供的术语解释对于从事网络通信领域的读者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